冬至日的怀念 ——悼念敬爱的陈恩泽阿姨今天是2023年12月22日,按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来算,恰逢冬至,在中国人的眼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南方人讲究吃汤圆或者汤菓,北方人讲究吃饺子。我这个从北方流浪到南方的人,二则皆可。然而,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每逢冬至饺子是最可口的美食,十来岁的时候一顿可以吃上三、四十个饺子不在话下。特别是隔壁邻居陈阿姨包的饺子,不管是色香味在我人生50余年的心目中无人匹敌,绝对是饺子中的上上品!陈阿姨名叫恩泽,是我一个摇篮光屁股一起长大“发小”顾卫的妈妈,我们两家在郑州粮食学院的时候是隔壁邻居,两家基本上除了家里没人和夜里,平时都是开门大吉,我家姐弟三人和顾卫姐弟两人基本上在家时候,活动半径超越自家小天地,常常是他家有我,我家有他。在童年的记忆里,顾卫的爸爸老顾有着严肃的表情,而陈阿姨永远是慈爱的面庞,这也让我一旦家中“有事”(被父亲教训),就会想办法快快逃到顾卫家里,躲到陈阿姨的羽翼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群小伙伴都是穿着补丁衣,吃着百家饭一点点长大的。顾卫爸爸妈妈尤其重视营养学,穿可以破破烂烂,但是口腹之美绝不将就。我们两家都是南方人,当时家里的浴缸里经常是装着许多河南人不吃的甲鱼、乌龟、螃蟹、黄鳝甚至丝螺、泥鳅等等水货。这也让我和顾卫的童年相比其他郑州同龄人摄入到了更多优质的蛋白质。然而,不知为何,再美的食物都不敌童年记忆中陈阿姨包的饺子。陈阿姨是山东青岛人,包饺子是她拿手绝技。记得小学放学后一起在顾卫家做作业,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陈阿姨经常会拿出两头尖尖的擀面杖,和好面,等到我们作业快做好的时候就开始擀饺子皮,陈阿姨擀饺子皮手法娴熟,一张张饺子皮从她杖下飞旋而出,犹如一张张裁好尺寸的白纸,不大不小、厚薄均匀、规格统一,再裹入秘制的饺子馅,一个个形如耳朵,饱满圆润的饺子就放在了我们面前。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我们学习压抑的气氛,陈阿姨还会在某一个饺子里包上一分钱或者其它独特食材,看看谁的运气好可以吃到这枚好运饺子。在顾卫家做作业常常不是我俩,有时文彬、高伟等同学也会来到顾卫家里一起扎堆做作业,这个时候陈阿姨就会按照人头来包饺子,不偏不倚,人人平等。饺子下锅后,我们一群光榔头就坐等陈阿姨的饺子上桌了。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一般也标志着我们当天的扎堆做作业告一段落,美食大餐时刻到来了,大家可以欢天喜地吃着饺子,聊着今天各自的见闻和趣事。童年的生活就有如陈阿姨包的饺子一般有滋有味,难以忘怀!转眼大学毕业来到浙江宁波工作已快三十年,每年冬至到底是吃饺子还是按照宁波人习俗吃汤菓和烤大头菜一直让我感到纠结,偶尔和妻子在家也会尝试着包上一次饺子,但是总也包不出童年的滋味。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跟妻子说,想当年陈阿姨包的饺子有多么多么的好吃!今天在这个冬至时节,陈阿姨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躺在棺中,就像睡着了一样,平和、安详。看着她的妆容,回忆着年少时陈阿姨带给我们的每一份珍贵记忆,仿佛就在昨天,陈阿姨清亮的嗓音还回荡在我的耳畔。经历了半生的我知道肉体的离去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只要记忆永存,你就永远活着,活在另一个维度中,活在每一位你曾爱过的人和曾经爱过你的人心中! 此刻,窗外洒满了阳光,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寒冷冬至,仅以一篇小文缅怀曾经爱过我们和我们爱过的陈阿姨,惟愿陈阿姨在天国永生!